本文编辑整理自《华商韬略》《经理人杂志》等,作者|李泓泽孟弋涵,编辑|郭涤生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导读:他是真正的“低调奢华有内涵” :坐拥上千亿资产却鲜为人知,他说在中国做企业不能追求名利双收;他爱好奢侈,办公室家具价值数亿,坐私人飞机视察工作;他一年读上百本书,读书笔记写了200本。
2013年中,时任深圳市长许勤突然在会上问,听说深圳又出了一个世界500强,叫正威,谁知道是怎么回事?结果大家大眼瞪小眼,无人应声。
那一年,正威集团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是深圳第4家进入该榜单的企业。他好像突然从地里冒出来一样,令人一头雾水。
2016年,正威实现营业收入3225亿人民币,已经连续4年现身世界500强,但外界仍然知之甚少,其创始人王文银虽然身价已经700多亿,远超李彦宏、刘强东和丁磊,却长期“潜水”无人识。
南京大学毕业生带头罢工被开除
现年47岁的王文银出生于安徽潜山县的农村,毕业于南京大学。
1992年,在上海工作两年后,22岁的王文银只身南下,来到当时被誉为“创业者天堂”的深圳。初来乍到,他的行李只有几件衣服,出门揣的400块钱到深圳就剩下了十块钱!这10块钱,王文银花了三天。没地方住,就睡在路边水泥管子里。
很快,他找到了一份灯泡厂的工作,手下有800个女工。当时,用于灯泡的钨丝极细,需要女工压接到灯泡里去,很多人眼睛劳累流血。王文银因此带领工人罢工,结果这些参与者全被老板开除。
王文银只好将自己的薪水分给众人。他一度流落街头,和工友们捡拾废铜烂铁为生。
扔掉毕业证当仓管员,3年赚到500万
再找工作,王文银放着名牌大学文凭不用,拿着高中毕业证到处找苦力活,他的理由是,什么都是从基础工作开始的,不然将来怎么做事业,怎么管理工厂?
7天后,王文银进到一家港资电缆厂做仓库管理员。他租了间3平米的小屋,一天下雨,他醒来雨水已经淹没了床脚。
好好的白领不做,却要到深圳受这份苦,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然而,仅仅1个月,他便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天份。
管理仓库,要和各种物料打交道。他所在工厂有几千种缆线、插头、连接件,王文银竟然把这些物料编码全都记在了脑子里,几千个物料编码张口就来,王文银成了香港总部和制造部门最受欢迎的仓库保管员。“像高考一样,用心去记,一周就记住了。”王文银说得很轻松。
之后,他1年内连升七级,成为总经理助理,1年拿的奖金和提成有百万之多。2年后,25岁的王文银已经成为总经理,他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500万。
濒临破产,起死回生,却谎称自己倒闭
1995年,王文银创办了携威实业有限公司,从熟悉的行当干起,专做电源线买卖。
因为公司小,他在供应商那里要先付款后收货,在顾客那里是先发货后收款,这导致资金非常紧张。只要一个单子出错,公司就可能万劫不复。
那也是王文银最辛苦的时期之一,他每天开着货车往返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几乎所有睁着眼的时间都是在赶路,以确保每一次进出货安全无虞。
王文银认为,人脉就是生意。自己的生意慢慢上路,人脉怎样呢?他心里没底,第一个孩子降生时,他决定请所有供应商和客户来喝满月酒,借机检验一下自己和大家的关系。结果令他喜出望外,当天来了近200位客人,原来准备的10桌席面不得不临时加座。
他当即决定扩大生意,之后创办了深圳携威电线制品厂,把生意做到制造领域。当时正好赶上东南亚金融风暴,他看准生产设备滞销的机会,找到设备制造商用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了100台设备,工厂还没建,就把规划的产能翻了几番。
吃住都在工地数月后,他的工厂建成,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第三个月的月销售额更从头一个月的200万元猛增到1000万元。
市场火爆,王文银幸福无比。但紧接着,一个大打击就来了。
一个潮汕客户下了一个很大的订单,但当货发过去,对方却连人带货消失不见,这让王文银损失数百万元,直接被逼到了破产的悬崖上。他不得不开着卡车挨个找供应商,希望分期还款。人脉关系再一次发挥作用,合作伙伴们相信了他,他也很小心地每次都提前几天还款,才渡过难关。
之后,他顺风顺水,公司以每年新增一个工厂的速度迅猛发展。迅猛扩张中,他怕重蹈覆辙,还进行了一个压力测试。他总结自己,以及其他企业家的失败,发现很多企业的倒闭,是因为合作伙伴。这对每年新增一批供应商的他来说,是必须小心的问题。随后,他酝酿出了一个“模拟失败试验”的主意。
王文银向外界宣称:下属的一个工厂将要倒闭了。当时这工厂大约欠供应商5000万元货款。
“其实我已经准备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准备还这些货款。消息传出后,各个供货商表现不一。有的立马翻脸不认人,上门逼债,喊打喊杀,大有不还钱就要你玩完的架势。而有些人就说:‘你欠的货款可以等你有钱的时候再还。’王文银说。最后,不逼债的供应商大多成为了他的战略合作伙伴。
成功秘诀,把产品做成“毒品”
1999年,王文银整合旗下几家工厂组建了正威国际集团,总资产约10亿元。接着,他从电线厂开始向产业上游拓展延伸,2009年,正威旗下生产铜线杆的全威铜业正式投产。
自己生产铜产品后,王文银定下了“客户不排队采购的产品不做”和“先付款后提货”的规矩,之所以如此强势,用他的话说就是,“你得把你的产品变成‘毒品’,让别人‘吸’了之后戒不掉,这就是成功。如果产品不能出现排队的情况,还不如不做。”
为了做铜行业的“毒品”,王文银坚持工厂一切按照“最好”的标准建设。
他按最高标准建厂房,要求绝不买同行们常用的便宜设备,一定要买贵一倍的德国西马克的设备,而该品牌此前从未在华销售过,他说“这就是别克与奔驰的差距。”西马克的设备要全款结算,他就飞到西马克总部,给古板的德国人讲道理,告诉他们全威可以帮他们打开整个中国的市场,然后换回24个月分期付款的优惠。这让他很得意。
他选用最好的原料——全球最高等级的A级铜板;
他不惜提供行业最高的薪水,在全球挖人,他自豪地说:“铜产业链上,全球顶尖的人才现在都在我这里”。
他的逻辑是,最好的设备配合最好的人、最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最顶级的产品。只有最顶级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全威铜业的产品品质业界一流,价格也是一流,每吨比行业平均高出几百元,即便如此,工厂大门口每天都排满等候拉货的卡车。
最近几年,王文银在全球又投资了十几个矿山,“相当于拿到了上千亿的资产。这些资产是什么,就是银子。”他接着说:“做铜产业,最主要的是应该掌握产业的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不是靠技术、市场,而是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矿山)。”
不只是矿山,他还投资文化创意、高科技业务,他说:“做企业的人,企业小的时候‘多种地瓜,少种人参’,或者说你只能种地瓜。企业做了十年,做得不错,要‘一边种地瓜,一边种人参’。我们正威吃着碗里(铜业)的3000亿,煮着锅里(高科技)的300亿,种着田里(文化创意)的130个亿,一定要把这个顺序搞清楚。”
奢侈的爱好,办公室家具价值数亿
王文银喜欢摆弄盆栽,在占地千亩的铜陵工厂,他在门口栽了两棵花几百万买来的罗汉松,道路两边摆满了珍贵的盆栽,在厂区闲置地种了500多棵名贵树木。他要求所有人都必须爱护这些树木和盆栽,有一次他看到工厂一棵罗汉松枯了一半,当场就开了一张“罚单”——扣工厂管理层一个月薪水。
正威集团所有的办公室都是一水的紫檀、黄花梨家具,随便一把椅子价值百万,一层办公区的家具价值数亿元。他说,做生意就该这样,“生意伙伴往这里一坐就会神清气爽”。
王式管理,坐着私人飞机全球视察工作
创业时,王文银忙碌无比。现在管理着数千亿的商业帝国,他反而轻松了下来。王文银说:“‘忙’字是竖心旁加一个亡字,心灵死亡谓之‘忙’也,所以企业家千万不要让自己忙,要有时间思考。”
他说自己悟到了。现在他只管集团10个副主席,副主席们直管几十个总裁,总裁们直管几百个经理,然后经理负责各自的工厂和部门。
偶尔,王文银也会坐着他的庞巴迪私人飞机,飞到散步全球各地的工厂巡视。只要看一下工人的表情,他就知道这是不是有问题。
他充分相信公司的管理者们,“企业一定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我们公司里所有的专业人才都比我强。我就是一个魔术师,一个导演,一个教练。”
他认为,企业家最终要达到一种参禅悟道的阶段,创造一种和谐美、创意恒久的境界,让公司像教会一样具有持久力,像军队一样具有战斗力,像家庭一样具有稳定力,像学校一样具有学习力。
当然,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一个太平洋的距离,王文银填平它的方式是,先谋求做到极致,然后敢于向自己动刀,“自己革了自己的命才有新的成功”。
书不离身,读书笔记写了200本
王文银透露他的作息时间:早上六点多起来,跑步一小时,白天见两三个客人,晚上全部拿来读书学习,收藏一些字画、玉石。
他喜欢读书,一年要读上百本书,他也要求高管一年至少读24本书,公司全体员工也会定期收到他推荐的新书,并被要求写读书体会以及结合工作组织读书讨论会。
只要看书,他手里一定握着一支笔,圈圈画画,或者做文字批注。他20多年来写的读书笔记和工作笔记就有200多本。
在王文银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上千本书,从历史、哲学到财经、社会、文学应有尽有。他最喜欢的是《道德经》,常读常新。他说:“当没有财富的时候,把勤奋布施出去,于是财富来了,这叫天道酬勤;当有了财富以后把财富布施出去,于是人才来了,这叫才散人聚;当有了人才以后,把爱心布施出去,于是事业来了,这叫博爱领众;当有了事业以后,把智慧布施出去,于是成就来了,这叫德行天下;当有了成就以后,把禅道布施出去,于是天下来了,这叫大道通天。最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王文银看来,读书是增强正威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关系着正威的未来。
“只做不说”的隐忍哲学
很多企业家问王文银正威为何如此低调。他认为,在中国做企业不能追求名利双收,更不能追求名利权三收,想要利,就不要追求名。
王文银经营企业信奉“隐忍哲学”,他把企业分为三类:只说不做的、边说边做的以及只做不说的。“正威就是要做第三种。”
他认为,在中国发展企业,隐忍的理念最重要,所谓“隐”,就是别人看不见你,你看得见别人;“忍”就是心字头上一把刀。
“经营企业不能急于求成,一木是木,两木成林,三木成森,只有变成森林的时候你才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是一个人,两个人是一丛人,三个人是众人,等你拥有了众人才可以改变世界。”
如果您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创业故事,欢迎关注“广东创业100人”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