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儿:富不过三代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然而,美国有个传奇富翁家族就彻底颠覆了这句话
因为人家一富就富到了第六代——
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 Family)
但就在昨天
洛克菲勒家族的最年长者
曾担任了长达近13年家族族长的
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被证实在纽约州的家中离世,享年101岁
无需多言,
想必你早听闻过美国最显赫家族之一的
洛克菲勒家族,
人都说富不过三代,
自爷爷约翰·洛克菲勒创立美孚石油,
积累巨额财富,奠定家族地位以来,
洛克菲勒家族已经传承了六代。
图中妇人抱着的小男孩即为戴维·洛克菲勒
作为家族的第三代,
兄弟中最小的一个,
戴维被公认为是最出色最能干的一个。
戴维和他几个兄弟,最左为戴维·洛克菲勒
他身前的主要身份是大通银行的董事长
、银行家、外交家、
艺术品收藏人,纽约MOMA
(也就是“现代艺术博物馆”)最重要的赞助人。
“财富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
1915年,
戴维出生于纽约市,
虽然当时家庭已有亿万资产,
但秉持家族一贯勤俭节约的价值观,
“财富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
孩子成年之前根本不知自己身在豪门。
戴维每周只能领到三角的零用钱,
同时还必须准备一个小账本,
把这三角钱的去向登记在上面,
经父亲检查使用合理后,
才能再得到一角钱的奖励。
零用钱就这么点,
想多用怎么办?
那就只能自己挣,
捉住阁楼上的老鼠,
每只可挣5分钱,
而劈柴禾、拔杂草等杂活,
则按时间来计算工钱。
戴维虽然是兄弟几个中最小的,
但他却相当勤劳机智,
他设法取得了为全家擦皮鞋的特权。
然而这就要求他必须在6点之前起床,
以便在家人醒来之前完成工作,
擦一双皮鞋五分钱,
一双长筒靴一角钱。
始终处在经济压力下的戴维坦言:
童年没有一天享受过超级富豪的生活,
反而经常穿着和雇工一样的衣服,
生活紧张又简单质朴。
以至于当他上大学时,
遇到花钱大手大脚的富家子弟,
根本就看不下去:
他是我认识的最不幸的人,
永远也不会发挥自己的能力。
而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戴维,
有着相当强的自立自强的能力,
他一生坚持,积极进取,
为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
美国政府都给他打工
戴维·洛克菲勒对美国外政策影响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美国外交智库“美国外交协会”是他一手成立和全资赞助的,每年的活动经费全部由洛克菲勒基金支付,外交协会的办公室用的是大通银行大楼的一层;二战后的“联合国”成立离不开戴维·洛克菲勒鼎力支持,现在曼哈顿联合国总部所用的那块地,原本属于洛氏家族,戴维·洛克菲勒把它捐出来给联合国盖办公楼;联合国的前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联”,也是在戴维·洛克菲勒的父亲也就是小洛克菲勒的支持下成立的。洛氏家族和商业帝国的“全球化”策略,比这个词流行早了一百年。连克林顿总统搞的北美贸易协定(NAFTA),这个自由贸易思想的始作俑者和组织者也是戴维·洛克菲勒。
戴维·洛克菲勒对美国政府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影响——他是中央情报局的规划元老和中情局的主要赞助人,前中情局局长约翰·杜勒斯跟戴维是大学同学加联姻关系,而杜勒斯家的父辈原本是纽约华尔街的律师,是老洛克菲勒公司的律师代理,他们是世家又亲上加亲。中情局最早的业务来源,是给美孚石油等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做业务咨询。中情局人员的情报汇报一是给局长,二是给戴维·洛克菲勒,这也是惯例。关于洛氏家族和中情局的关系,是另外一个漫长故事,必须另起篇幅。
如果用英文搜戴维·洛克菲勒,前三十条基本是关于他的“阴谋论”:从纳粹兴起背后的金主、珍珠港事件、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到2001年的纽约911恐袭,阴谋论者基本把原罪都算到他头上——他和他们家族,是美国最大的野心家和阴谋家。这些阴谋论还不是说说而已的网上谣言,比如最新一本正式出版的阴谋论书,说他与纳粹势力关系,来自Slate杂志记者的调查,基本说法是洛克菲勒的一代和二代在欧洲的商业合伙人,都是纳粹的金主。必须承认,阴谋论很卖钱,这也是为什么写洛氏家族的书屡出不绝。
在前面提到的几大阴谋论里,最可信的,为史学界承认的,是洛氏家族对日本长期的竞争态度,因日本在东南亚的军事和商业霸权而起。洛克菲勒涉足的大宗商品远不止是石油,铁矿、铜矿、橡胶等原材料是把他们吸引到马来西亚发展的诱因,同时他们向亚洲市场出口原油和原油产品。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力主美国对日宣战,希望美国开辟太平洋战场,就是洛氏,他们绝对是主战派。洛氏帝国与日本的竞争,一直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银行业,因冷战日本银行对东南亚的扩张是戴维旗下“大通银行”心病,所以在美国银行之先打开中国大门,抢先跟中国做生意,是他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考虑。第一步是向中国政府要回大通在中国被冻结的资产。
集中说说戴维·洛克菲勒与中美建交。戴维的回忆录有中文版,另外的资料来源于国内公开出版的外交家黄华的回忆录,2010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网页上发表,现在还可以找到。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第一次打破冷战的铁幕,联合发表《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垫道路。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上海公报》对于60后、70后一代人耳熟能详: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不持异议,同意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军事力量;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中美关系。《上海公报》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上海公报》之后开辟的具体外交举措之一,是中美外交交流渠道“纽约通道”的开辟。
1972年的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秘密使团由当时的黄华副外长带领过家鼎、施燕华等一行人抵达纽约曼哈顿的四十三街的罗斯福酒店。彼时在酒店大堂里坐等了一整天的大通银行副总裁皮埃尔走上前去欢迎,随即递上一皮箱,作为给中国秘密使团的下马盘缠之用,度过到达纽约后最初几天的现金之困。皮箱中装着五万美元现金,大通银行的副总裁坚持不收收据。这个贴心又低调的见面礼,很快给大通银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久中国使团在纽约开设第一个银行账户,就是在大通银行。这位副总裁,是大通银行负责联合国关系的协调人。
而将中国外交秘密使团的行踪通报给“大通”的,当然是基辛格。为黄华此行和之后多次来到纽约交涉的人,都是当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和戴维·洛克菲勒在外交政策惺惺相惜,完全是知音。1954年基辛格受外交协会邀请去参加一个关于核扩散会议,因此跟洛氏家族结识。之后基辛格很快成为“洛克菲勒兄弟基金”的董事会成员。
▲戴维与基辛格
1973年8月10日他率领大通银行代表团访问中国。抵达北京后,周恩来总理于深夜11点在人民大会堂外的台阶上等候代表团前来。会晤超过两个小时,到凌晨1点后才结束。会晤中周总理要求戴维解释那时全球的宏观经济走向,为什么美元暴跌20%?戴维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他从布莱顿体系的瓦解解释起。会晤中戴维对周总理的热情接待还有点忐忑,因为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拒绝跟周总理握手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是戴维·洛克菲勒的表姐夫,洛家的女婿。此后戴维·洛克菲勒五次访华。他的第一次访华纪行,发表在1973年8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余下的已经是历史。中国从此国门大开,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用美国原油专家约尔金(Daniel Yergin)的话:原油的历史,基本概括了人类现代历史上所有的资本移动、外交纵横和大国霸权。而在这段历史上,洛克菲勒家族一直是所有权力与金钱的聚光灯。
▲戴维·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只告诉儿子的财富秘密:人生就是不断抵押的过程
亲爱的约翰:
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你用借我的钱去股市闯荡总让你感觉有些不安。因为你想赢,却又怕在那个冒险的世界里输,而输掉的钱不是你的,是借来的,还得支付利息。
这种输不起的感受,在我创业之初,乃至较有成就之后,似乎一直都在统治着我,以致每次借款前,我都会在谨慎与冒险之间徘徊,苦苦挣扎,甚至夜不能眠,躺在床上就开始算计如何偿还欠款。
常有人说,冒险的人经常失败。但白痴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我恐惧失败过后,我总能打起精神,决定去再次借钱。事实上,为了进步我没有其他道路可寻,我不得不去银行贷款。
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经常是巧妙化解棘手问题的大好良机。借钱不是件坏事,它不会让你破产,只要你不把它看成像救生圈一样,只在危机的时候使用,而把它看成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你就可以用它来开创机会。否则,你就会掉入恐惧失败的泥潭,让恐惧束缚住你本可大展鸿图的双臂,而终无大成。
我所熟知或认识的富翁中间,只靠自己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挣钱发达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是因借钱而发财,这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一块钱的买卖远远比不上一百块钱的买卖赚得多。
不论是要赢得财富,还是要赢得人生,优秀的人在竞技中想的不是输了我会怎样,而是要成为胜利者我应该做什么。
借钱是为了创造好运。如果抵押一块土地就能借得足够的现金,让我独占一块更大的地方,那么我会毫不迟疑地抓住这个机会。在科利佛兰时,我为扩张实力、夺得科利佛兰炼油界头把交椅地位,我曾多次欠下巨债,甚至不惜把我的企业抵押给银行,结果是我成功了,我创造了令人震惊的成就。
儿子,人生就是不断抵押的过程,为前途我们抵押青春,为幸福我们抵押生命。因为如果你不敢逼近底线,你就输了。为成功我们抵押冒险不值得吗?
谈到抵押,我想告诉你,在我从银行家手里接过巨款时,我抵押出去的不光是我的企业,还有我的诚实。我视合同、契约为神圣的东西,我严格遵守合同,从不拖欠债务。我对投资人、银行家、客户,包括竞争对手,从不忘以诚相待,在同他们讨论问题时我都坚持讲真话,从不捏造或含糊其辞,我坚信谎言在阳光下就会显形。
付出诚实的回报是巨大的,在我没有走出科利佛兰前,那些了解我品行的银行家们,曾一次次把我从难以摆脱的危机中拯救出来。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的一个炼油厂突然失火,损失惨重。由于保险公司迟迟不能赔付保险金,而我又急需一笔钱重建瓦砾中的企业,我只得向银行追加贷款。现在一想起那天银行贷款的情景就让我激动不已。本来在那些缺乏远见的银行家眼里,炼油业早已是高风险行业,向这个行业提供资金不亚于是在赌博,再加上我的炼油厂刚刚被毁于一炬,所以有些银行董事对我追加贷款犹豫不决,不肯立即放贷。
就在这时,你们中的一个善良的人,斯蒂尔曼先生,让一名职员提来他自己的保险箱,向着其他几位董事大手一挥说:“听我说,先生们,洛克菲勒先生和他的合伙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如果他们想借更多的钱,我恳请诸位要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们。如果你希望更保险一些,这里就有,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我用诚实征服了银行家。
儿子,诚实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因为我支付诚实,所以我赢得了银行家乃至更多人的信任,也因为它度过一道道难关,踏上了快速的成功之路。
今天,我无须再求助于任何一家银行,我就是我自己的银行,但我永远都在感激那些曾鼎力帮助过我的银行家们。
你的未来可能是管理企业,你需要知道,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要赚钱。扩大企业能够赚钱,但是把企业拿出去抵押也是管理和运用金钱的重要事项。如果你只注重一种功能,而忽视另一种功能,就会招致失败;在最糟糕的情形下,可能会造成财务崩溃,在较好的情形下,也许会错失很多机会。
管理和运用金钱跟决心赚钱不同,需要有不同的信念。要管理和运用金钱,你必须乐于亲自动手、亲自管理数字,不能只是空谈管理和策略。
上帝表现在细节之中。如果你忽视这些细节,或是超脱细节,把这种“杂事”授权给别人去做,就等于至少忽视了你事业经营的一半重要责任。细节永远不应该妨碍热情,成功的做法是你要记住两点:一个是战术,另一个是战略。
儿子,你正朝着赢得一场伟大人生的位置前进,这是你一直以来的目标,你需要勇敢,再勇敢。
爱你的父亲
洛克菲勒
家族成长的秘诀:一手聚财,一手散财
老约翰是虔诚的教徒,他遵从基督教“人生而有罪”的教义,严格按教义生活,虽然赚钱无数,但他的衣食住行却极其简朴。这位低调的富豪,在一部分人眼中,他是一个邪恶的资本家,而在另一部分人眼中,他又是善良的慈善家。在生意上,他壮大自己,打击对手,建立托拉斯;但同时,他用前半生拼命赚钱,成了美国史上第一个十亿富豪,用后半生散尽亿万家财,投身慈善。
洛克菲勒家族把许多钱都投到了慈善事业上,标准石油被分拆时,老约翰已经退隐江湖十余年,专心做慈善,他们从事慈善事业的规模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晚年的老洛克菲勒在最信任的朋友牧师盖茨先生的真心建议下,先后散了上亿巨款,分别捐给学校、医院、研究所,以及建立起庞大的慈善机构等。
老洛克菲勒先是创办起芝加哥大学,接着向亚特兰大斯伯尔曼学院的黑人妇女提供教育资金,然后又发起成立了一个医学研究组织,该研究组织后来发展成为洛克菲勒大学。再后来,老洛克菲勒建立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中国最负盛名的医疗机构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也由洛克菲勒家族于1917年创办。
截至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献了5.3亿美元,他的整个家族的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中国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
当巨大的财富出现之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观念,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维度上都获得合法性的财富才是对社会有益的、值得尊敬的,否则这个社会就会有危险。洛克菲勒家族聚积财富和处置财富的历史,影响的将不仅是美国富人。
0 留言